光·徽 | 将十年浓缩在一张照片中
我们能不能做一次「光·徽之旅」
回到最早触动我创造 徽州系列 的地方
让更多的人去挑战
让我们的团队挑战了自我
也让当地的呈坎村 罗东舒祠
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呈现
我恰恰觉得,这可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求取一张照片的故事
去年11月,吕永中带着半木团队十余人、三辆车,载着半木的两组家具,从上海出发,驱车四百多公里,去到了原属古徽州的呈坎,就为了拍一张照片。没错,只为一张。
一张照片,为了什么
半木第十年,我们觉得需要一个纪念。十年中的那些决心、坚持,和犹豫、取舍,都值得做一个小小的回望,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有意义。
用什么来纪念?一个纪念碑?一本书?吕老师最后决定,我们就用一张照片吧。
照片是记录时间的一瞬,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将不可复制,那一刻的空间、光线、器物,乃至人,无论是否完美,都将被真实的记录下来。有了那一刻的记录,就是十年的浓缩。
为什么在徽州
吕老师对古徽州有种难以言说的情结,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去。第一次是2003年,去旅游。
2003年,三十五岁的吕老师,在安徽南屏,沉迷于拍摄徽州建筑。
那时游客很少,他带着自己的相机,在狭窄而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巷中穿过,建筑的房梁门窗虽然都古旧发灰,蛛网和青苔爬在墙角,他却从中感受到一种“气”。
后来有媒体朋友从吕老师的空间设计和家具中,感受到了这种“气”。他说是一种文人的清气、正气,也是那种中国人热爱追逐的“大气”。
古徽州和吕老师之间大概气脉相通了,所以徽州的砚石、毛笔、石头,都成了吕老师最爱的东西,后来也用在他的家具上。
2015年十月,为了去挑一块最好的眉子纹砚石,他又去了一趟安徽黄山,在周边走走停停,碰巧进到了呈坎村的一个老建筑里面。
八根金丝楠木的大柱,上书“彝伦攸叙”四个大字的牌匾(后来网上查到,是明代董其昌所书)。大殿有十三米多高,檐台、照壁、石基、梁柱,乃至木窗格,牢固扎实,百年不毁。去掉了细巧的装饰,结构比例都非常美。
用设计的方法拍照
在摄影上,我们并没有团队作业的经验,但有了吕老师执导,从灯光师到道具师、场务,都由我们的同事客串了。
作为一个设计主导的团队,我们用设计师的方法,做了一件专业摄影师没法去做的事,在拍之前,我们先用PS和3D Max渲染了效果图。
Photoshop合成图片,作为方案阶段的参考图
这三张合成的图片一出来,简直可以乱真……我们自己都开玩笑说,这还要去拍吗?当然玩笑归玩笑,假的成不了真,但从这几张图,我们找到了更多线索。
家具放在古建筑中,有一种奇妙的戏剧感,像那副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的贝壳中浮水而出。
后来,吕老师想到了一个更特别的视角:将徽州大班台放在罗东舒祠空间最大的享堂中,从上空俯瞰,给人一个没有见过的非常规景象。这样的角度,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们之前想象的种种四平八稳的方案顿时失色。
问及灵感来源,吕老师让我们去看《韩熙载夜宴图》,看入画的角度,和画面的轴侧透视。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种种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透视方式。
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3D Max 渲染草模
计算高度和角度的手绘图 by 吕永中
相机要架多高,才能拍出这样的俯视轴测图?时间和费用不允许我们再去实地勘测,于是吕老师发挥了理科生思维,用立体几何算出来,大概要在6米的高度。再搜集了享堂的图纸复测之后,证明这个“上帝视角”是可行的。
从6米高空俯拍,建筑和家具要不变形,镜头要能移轴。还需要搭稳固的脚手架,这样相机和人才能登高俯视。
我们在半个月之内,采购了六个可以微调亮度和角度的大灯箱和配电机,灯光问题解决;设计出了一套方便拆装的轻钢脚手架,有楼梯和平台,登高的问题解决。
特别感谢的是吕老师的好友宋微建老师,知道我们要去拍照,把他的宝贝拿出来,ALPA 12STC 的机身,数码后背是 Phase One IQ180,Schneider-kreuznach的镜头。
高度和视角,对镜头的要求不同
从宋微建老师那里借来,可以移轴的相机和镜头
出发前三天,最后一次试光,检查设备
最终确定带去的家具是1个徽州大班台,2个徽州博古架,3个清风屏,还有一件清风禅榻和它的两套面料。这些正是半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徽州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后开始配陈设物品,书架上的书,桌上的文房器皿,地毯,花瓶,牛皮垫、电脑,甚至几种干花。从书的颜色到花瓶的质地,都是吕老师一手挑过,再多选了几种备用,根据光线明暗整体调配。满满装了五大箱。
到了这里,该做的准备工作,我们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天公是否作美,让光和景都刚刚好,让路途顺利。
一边走,一边解决问题
罗东舒祠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对公众开放参观,也会有电视台和媒体前往拍摄,但整体的审批都非常严格。
在吕老师十月第一次探访之后,初步确定拍摄意向,我们制作了详细的文件递交给相关机构,表明去拍照的目的、方式、时间,并制定了不会对建筑产生伤害的方案。
半木所有家具的底部都是硅橡胶软垫,不会对地板有影响,灯具和脚手架,也采用了橡胶很厚的滑轮。与建筑的木墙壁和柱子之间,隔开了1米以上的距离。
图注:呈坎这个地名也很有意思,来源于《易经》。镇子按照“呈为阳,坎为阴,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风水理论来选址布局,依山傍水。罗东舒祠堂也因其古雅大美,成为公认的江南第一祠。
实木的家具特别重,一个桌子通常需要8个师傅来抬,万分小心地卸下来。远方还有阳光和蓝天,但是马上就要开始倾盆大雨,好在本身包装有隔水材料,人虽然都淋湿了,但家具无损。
将脚手架和灯箱布置好。罗东舒祠的内部是不通电的,我们用几个大电箱为补光灯续电。
家具、灯光、器物都准备好,已经是第三天的中午。连续三天大雨,空气中都是水汽和潮气,室内很暗,大家心里也都有点凝重。好在也因为下雨,下午的光线已经非常柔和均匀。
吕老师和为这次拍摄特别邀请到的好友,摄影师吴永长老师,在6米高的匾额之间调整相机视角
团队成员工作中,吕老师给我们讲哪些地方还要再调整
油画一般的现场静物花絮照(手机拍摄)
也很感谢当地的文化部门和旅游公司,对我们的拍摄非常支持。他们都是呈坎当地人,对故乡的建筑有很深的感情,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文化之物的价值,去更好的保护它们。罗氏宗族几代人的建造故事,美国友人安思远对罗东舒祠的保护,都是值得珍视的。
我们的这次拍摄,如果能起到更有帮助的传播,并且以更加当代的视角来作解读,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提供一种来自半木的解法,这也是吕老师所期待的一种意义、一种圆满。
照片最终没有经过后期处理,从家具颜色到地板的纹理都是真实状态。灯架和脚手架,也没有经过裁图,完整地呈现出来。
关于拍摄地
安徽呈坎 罗东舒祠
罗东舒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全部格局按山东孔庙格式,其规模、气势及建造工艺之精美,被一致公认为“江南第一祠”。
照片中半木的“徽州系列”作品,置于罗东舒祠的享堂之中。享堂的正方屏门上方悬挂一块《彝伦攸叙》四个大字的横匾,其中每个字一笔就有2米,堪称“古匾之王”,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书。
1996年11月,国务院将罗东舒祠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其进行抢修加固,后又得到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和香港中华文物修复基金会的赞助,自1992年开始进行全面维修复原,1993年11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