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中:中国不缺商人,缺一群偏执狂
二十年前有人断言,
原创设计在中国不可能生存。
作为六零后的吕永中有点不信邪,
他在2006年创立半木,
磕磕绊绊走到现在,
前途却越来越明朗。
吕永中觉得最欣慰的事情就是,
半木从他一个人到有了一群人,
也激发了家具行业设计行业以及很多其他群体的一些新的变化。
诞生:我们还缺一个杯子吗?
那是千禧年1999年,吕永中还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学院教书,也有了自己的室内设计事务所。国内国外做了这么多设计项目之后,他开始有一点质疑,设计是什么?我们还缺一个杯子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名为“笛”的插香座就在那时诞生。
十二个孔,十二个刻度,一缕香在管中慢慢燃烧,袅袅青烟从一个孔飘到另一个,时间在无声中虚度。他把它叫做“有形的时间”——用一件器物让人看见时光的流逝。很多人被这件“笛”香打动,烦躁之余,渐渐习惯于点燃一支香来平复心境。
这个时代让人们的行动越来越快,而内心却越来越焦虑。吕永中认为可以用一件器物来传递安静,是在这浮躁现世的片刻逃逸,就像有的人喜欢打坐一样,这能成为补充能量的一种方式。
取半舍满,从容之道。在这样的时代中,半木被呼唤着诞生了,成为都市生活中的一种宁静选择。
成长:半木的一群人
二十年前,没有人看好中国的原创设计。缺少有独特设计语言的设计师,缺少训练有素的工匠,没有健全的法律进行专利保护,没有成熟的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因此家具行业基本上抄袭成风,惯常的做法就是去“借鉴”大量北欧、日本、和美国的设计。
吕永中在建立他自己的系统,无论是设计还是品牌上。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叫“半木”,这也迫使他不断的思考,半木是什么?自己又是谁?
早在2004年“半木”拥有这个名字之前,吕永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木作研发基地,与二十多年的老木匠师傅一起和木头打交道,熟悉每一种木头的脾性。他偏爱木头,认为东方人有“木”性。木有什么性格呢?它自然而温暖,它有生命,不像金属那么锐利,它很温润。在东方人眼中,人和木头的关系,就是人与他人、与天地的关系。东方人的玩物寄情,东方人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就是这种“木”性的体现。
而半木之“半”,则充满了禅机。取半舍满,吕永中的初衷是不做满,通过一点留白把独立思考和最终的决定权交还到器物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手中。半木就像是个“内容生成体”,让它的多功能性与可能性随着器物所在的环境去共创,去生成某种新的内容。作为半木的设计者,更多的是去节制和控制,让器具以一个合适的‘度’呈现出来,让它的另外一面以水那样的适应性融入环境。
2006年,在上海马当路开了第一家23.5平米的小店,用这样的方式展示作品,在那里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的粉丝。
2008年,家具系列越来越成熟,更大的展厅“半木明舍”开放了,一个一百多年的老房子,游园式的空间布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少人至今魂牵梦绕。同年, “片舟”荣获了EDIDA设计大奖,应邀参加荷兰设计周,并被今日美术馆收藏。很快,在米兰设计周和保利拍卖中也看到了半木的身影,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广的口碑。
有外媒认为半木的作品是一种东方文化复兴的力量,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同步成长。对于吕永中来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与一群人走在一起共同进步积累,是他最开心的事。中国在高速的发展中,每个人都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他希望半木的家具是一道门,跨过这道门,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都做了修正、集聚了能量。
设计:吕永中 十年创作手稿展
几乎每一件家具吕永中都画了手稿,从一个源头的灵感小样,到最后的1:1推敲的手稿,修改各种结构细节的图纸……他几乎不用电脑,像一个机械师一般,通过纸和笔达到心手合一。
在半木之家一楼大厅中,有一间绘图工作室,一个巨大的画架占据了空间二分之一的面积,四周环绕着各种尺子工具、涂改液、小模型、一些铅笔稿和图纸……这是吕永中工作的方式,工作台一定要足够大,工具一定要在身边,铺开所有纠缠着的无边想象和限制条件,他要在其中找到一根线索,然后开始庖丁解牛。
2011,苏州椅手稿
在苏州椅的家具出样上进行修改
灵感可以突然迸发,而不断去锤炼产品,却需要巨大的坚持。椅子是最难做的,半木最出名的“苏州”椅,从设计到定版花了两年,这几乎是中国很难容忍的缓慢速度。抛开表面的样式不谈,椅子最重要的是它对人体的承托和本身的结构稳定性。苏州椅最特别的是它的腰线,它的腰部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内侧非常贴合人体的弧度。靠背的弧线拉住后腿,坐垫下面有加宽的梁,用榫卯和前腿连接。在这把椅子之前,类似的实木打样就有5把,不断的改,调整结构、打磨弧度。
陈列于上海半木之家的家具手稿
在展览中,我们能看到徽州圈椅的正面和侧面手稿,它们重叠在一起,具有一种充满力量的美感。一个坐骨神经图,是吕永中在分析椅子受力时对人的大腿血管的压迫曲线,这张图帮助他为椅子座面设定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展厅门口的三个橱窗中,你能看到聚氨酯模型,据说是用于汽车3D流线的模型材料,用在家具打样中,让半木的作品拥有了更多三维的圆润转角细节。
推敲产品的过程就像修行,吕永中希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们看到的是一条弧线、一个比例上的美感,但背后藏着很多结构上的道理。一把椅子,好看的同时,能够久坐而不累,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能真正流传下来的原因。
体验:半木之家
继北京「半木空间」之后,新的「半木之家」陆续开幕,对当代东方生活有了更多诠释。器以载道,吕永中希望提供的不仅仅是器具,而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而器物在其中是一个转换器或者连接点,让手工艺重新焕发一些新的生命,激发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人有安居的梦想。吕永中认为,家是补充能量的地方,是身心愉悦的能量场,而且连接着几代人的精神传承。
工作这么忙碌,我们是否能花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空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呢?他在自家客厅放置了长长的木桌,取代了之前的沙发。女儿放学回家后就在这张木桌上写作业,他回家后也在这张桌子上工作。做完作业后直接铺上桌布,这张桌子变成了餐桌。晚饭后撤掉桌布,父女俩还在同一张桌子上看书,各自看各自的,随意地聊聊天,两代人的沟通就在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了。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张桌子,父与女是联系不起来的。女儿去他的房间写作业,他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两个人好像都在,但是好像都不在,“我相信等她大了以后他肯定会有一个温暖的回忆,想起来小时候老爸虽然很忙,但也会留点时间,和我在一张桌子上共同做作业。父女之间的传承就这样微妙而不动声色地进行了。
有时候想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家是什么样子,半木之家提供了很多种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最新作品“茶沙发”。外国人斜靠在真皮沙发上喝红酒,而中国人爱茶,吕永中创造了一种场景,是可以坐在沙发上喝茶。这样的家具,具有多功能性,将茶室和客厅结合起来,从而隐形放大了你的居住面积。外国人的沙发大多格外松软,而茶沙发则软中带支撑,通过多层不同软硬度的海绵与羽绒优化沙发的坐感,足够舒适而又不至于瘫软。这是中国家庭的礼仪需要,讲究坐有坐相。
而仅仅茶室,就有三种可能性。歙砚茶方桌用于三四位知交好友品茶聊天,砚石肌肤一般的抚触质感令人放松;八方禅茶系列有椅有凳,六七人的坐席,手工艺的苏作藤编软屉,配上背后的茶边柜,可以摆出一方独具美感的茶席;而水平线系列,则将工作桌与茶桌结合起来,适合喜欢SOHO的人们。
半木之家的18个空间体验,几乎满足了我们关于家的各种梦想,将生活的质感和温度融入每一处细节中。
期许:
中国不缺一个商人,但缺一些偏执狂
十多年来,坚持着这样完全依靠自己的团队,缓慢的一步一步走。有人说吕永中思维太保守。
他的理论则是:中国不缺一家上市公司,也不缺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家具公司。中国缺一点偏执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很大的产业,但依然在以一种低水平的方式往前走。
偏执的意义在于不会轻易被路上的诱惑和方式同化。在半木的基因中,是从创造本身出发而生长。十余年历程并不长,面向未来,吕永中仍然会坚持静下心来,去投入式的经历,继续往深处走,这大概也是他自己心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