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到家,半木明舍

2022年6月,《安邸AD》专题报道

家是我们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是我们的“城市”。我们构建它,它也在方方面面滋养着我们。本期来自世界各地的5个家,主人在一点一滴建造着这些空间,他们用记忆、生命的经历来丰富家的层次,将这处日暖风和、富饶旖旎之地筑造为自己最爱的城市。

在硕大的地下车库里绕了几圈后,车在一个与别处无异的车库门口停了下来。直到卷帘门缓缓升起,我们才笃信这里就是半木创始人吕永中和牛斌在上海市郊的新家。只见一个犹如画廊般的灰色空间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屋主夫妇正在这里等着我们。我们走上一座幽暗、狭窄的楼梯,石板之间嵌着一些小石子,仿佛行走在江南水乡的小径上,周遭的气息似乎缓慢下来,我们的步子也不由放慢了。安安静静走了几级楼梯之后,一个仿佛用石头垒起的平台在我们眼前逐渐开阔,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一种“回家了”的感受。

“如果你们去爬附近的佘山,看到山体渐渐显露,也许会和走在这里有类似的感受。”吕永中说道,“很多人都会忽视地下空间,但现在大家通常从车库抵达家里。因此这里尤为重要,并不是车到家了,人就‘回家’了。”吕永中特意将车库拓深了1.2米,又用楼梯和平台延长这条回家的路,一步一景,构建了一条心理上的归家之路。由小石子构成的地面也是他刻意为之的,“回家最重要的就是感到安定与踏实,有肌理的地面令人不用担心摔倒”。顺着平台,沿着光线微弱的狭长通道,吕永中带着我们来到属于他的“黑茶室”,这是家里的三间茶室之一。平日里,他最喜欢在这里饮茶、思考,甚至做设计,一旁就是他的工作室。他还在茶室对面设计了半开放式庭院和吧台。整个地下一层是他最常使用的地方,他特意不在此处设置洗手间,而是将其设置在地上一层。“工作久了便走一走,将自己抽离出来,也许创作灵感就随之而来了!”

走上一层便是客厅,我们的目光立刻就被外面郁郁葱葱的院子所吸引。院子深处矗立着一座“茅草屋”,看起来极富禅意。这是一座用玻璃和钢结构打造的微型建筑,内里火炉、烟囱、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得益于自己近20年来对家具结构的钻研,吕永中对茶室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计算,制作多次模型后,在现场与经验丰富的工人合力构建,令整间茶室具有绝佳的密闭性和保暖性。他还特别保留了院子里原有的一棵老树,将茶室绕道而行。若是坐在一层茶室延展而出的平台上,你又会看到另一番光景。“对我来说,院子必须是人可以进入的空间,而不只是被欣赏。这间可以四季使用的茶室还象征着精神的远方。”他主动承担起打扫院子的工作,每天清晨观察小鸟在枝头洗澡,看植物发生的细微变化,做一些运动,这些都令他无比愉悦。正如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人一样,他觉知到自己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反观院子一侧的客厅,它完全没有传统大宅的“气派”,一组半木出品的沙发、一整面从地下工作室延展而来的书墙就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家具。沿着转角处走上几级台阶,便是一个仅有10多平方米的餐厅。一张刚好围坐四人的八仙桌是吕永中一家人最常一起吃饭的地方。没有高背椅,没有水晶灯,若干片90厘米高的护墙板将餐厅包裹起来,令人能看到客厅与院子的光景。这样的围合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安全感,这可能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聚气”吧。在客厅与餐厅越来越大的时代,吕永中和牛斌在自己的大宅中真诚地探索最适宜生活的尺度。“我想未来中国家庭的结构都是小家庭,因此,大宅也更需要令人舒适的尺度。”二层和三层分别属于吕永中、牛斌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吕永中在私密的居住空间里选择了相对较浅的木色。他还特别在妻子的梳妆台窗前栽下了一棵枫树,使她在对镜贴妆时也能看到四季流转。在女儿房间所在的三层,他为电梯增设了一扇移门,令女儿拥有自己的绝对隐私。“家应当是围绕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所展开的。”


体现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是书法、南音等中国艺术历来的追求,吕永中也如此要求自己的设计。他曾细致观察阳光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射入家中的情况,从而对应展开室内设计。技术也是为家中注入能量的重要因素。空调出风口、灯槽被吕永中巧妙地隐藏起来;楼梯转角全被精细地车出圆角木作,有的已经产生圆润的包浆;工作室中还特别设有可以直接吸走烟味的抽风设备;更不用说他精密的模数系统,在无形之中构建出最为自然的空间比例关系。这些年来,吕永中始终都在思考身为设计师的作用。他曾在同济大学接受基于德国包豪斯流派的设计教育,也受到涉猎广泛的柯布西耶的诸多影响。他坦言:“小到家具,大到房子,吸引我的是它们和人的关系,其中涉及美学,更包括能量。”

已经相伴二十余年的吕永中和牛斌在两年前迁居于此。“半木明舍”是夫妇俩用心营造、并决定未来一家人长期居住的地方,寄托着他们对家的理想。居住在此的日子里,时间和空间交织,花开花落,四季流转,令他们可以用心感知人与天地的关系,修复自我,补充能量。正如牛斌曾经写下的,他们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温暖、不言、接纳、宁静、柔和、稳定。(转自《安邸》2022年6月刊)

策划|《安邸AD》AD100编辑小组
统筹|李君Li Jun
平面摄影|朱海
造型 | 朱隽
视觉设计|Mok
撰文、编辑|Connie
Special Thanks|艺术家张诠(书法标题创作)
出品人|许绿芸
总导演 | 王潇钺
导演 | 苡一
摄影指导|小宽
剪辑 | 薛哲
摄影助理 | 袁士强 郑宇
混音 | 梁止辛
字幕翻译 | 彭奕华
场地鸣谢 | 半木空间